专精特新看中国│《新华网》解码重庆华峰新材料

“数字基因”推动“小巨人”跑出“加速度”

本文原载于《新华网客户端》特约记者 陈雨

编前语: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指导,重庆市委网信办、重庆市经济信息委、重庆市税务局主办的“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重庆站)活动于1016日至20日启动,在为期4天的主题采访活动中,新华网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从突破垄断、创新赋能、数字引领、补链强链等角度,全面展现重庆打造“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走进从事新材料研发生产的重庆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峰新材料)调度中心,智慧大屏上,地理、环境、建筑、设备、人员、安防等信息一目了然,各类隐患无处遁形。“这是华峰自主研发的智慧安环一体化平台,得益于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掌握车间的生产动态,让企业生产更安全。”华峰新材料生产负责人卢成冲说。

华峰新材料的数字化转型是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数字基因”激活发展新动能的缩影。近年来,重庆持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工业发展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助力“小巨人”跑出发展加速度。如今,在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内,“数智”触角已经延伸至生产、营销、供应链、采购等多个环节,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注入“数字基因”

企业生产更安全、更高效

智慧安环一体化平台采用了视频集成、AI图像识别、轨迹跟踪、实时监测等技术。卢成冲介绍,依托该平台,涉及重大危险源、装置设备运行、人员行为动态等的安全、环保信息会通过终端实时上传至“云”中心。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监测人员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为提高生产效率,华峰新材料还对车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在华峰新材料的原液灌装车间内,原液包装桶经过自动传输带运送至存储车间。“目前,我们的原液灌装线实现了全自动化。相对以前需要人工搬运的时候,现在不仅工人数量减少了,转运效率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卢成冲说。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数字基因”融入生产,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掌握“绝活”,在产品细分领域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助推“小巨人”跑出“加速度”,是近年来重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为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9月,重庆面向全市3850家专精特新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转型集中诊断评估,并逐一提出转型建议,帮助企业更多地实现数字化转型。来自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重庆正在实施制造业智能化赋能行动,2022年,重庆累计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379个、智能工厂49个,智能化成为专精特新渝企的“标签”。


全链条数字化

“数智”触角延伸至多领域

“不仅是生产上的数字化,我们还实现了营销、供应链、采购等领域的全链条的‘数字化’,助推企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卢成冲说。

在营销端,华峰新材料目前建成了一套全新CRM系统,通过CRM系统的运用,可以实现营销和服务管理端到端的流程的线上处理,方便客户的“云上体验”,并赋能销售团队,提升营销和服务运营效率。在供应链端,华峰新材料构建了智链云平台,形成了工业领域订单+支付+物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包括自身在内的上下游企业提升了效率、增加了效益。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打破了管理工作的时空限制,让各级组织与公司拥有相同的数据监控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这既强化本级管理工作,又提升部门间的协作效率。目前,通过这些数据的接入和处理,我们实现了经营管理和生产运行态势的‘全局可视’,企业的整体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卢成冲说。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改造带来的红利,让更多传统企业从犹豫到坚定,从观望到执行,“数智”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多个产业领域,这在不断优化企业各项生产环节、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接下来,重庆将引导和培育更多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新路,计划到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级达到2500家,国家级超过300家。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