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相马”与“励人”

  2004年,现任新材料公司原液车间主任的黄旭然加盟华峰。来华峰前,黄旭然曾在温州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分厂副厂长,负责技术和生产管理。初到华峰,黄旭然被安排从事生产工艺管理工作。由于专业不对口,不能发挥自己专长,黄旭然陷入了困境,他思索几个月后向公司提出离职。

  尤金焕董事长知道后,随即找黄旭然谈话了解情况。经过一番交谈,尤金焕认为黄旭然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员工,于是决定挽留他并委以重任:"华峰现在需要一批懂管理的人,在华峰广阔的平台上你的管理能力恰恰能得到发挥。"黄旭然得到领导赏识和肯定后,一头扎进生产现场研究问题,刻苦钻研,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一年过后,做出成绩的黄旭然被任命负责管理原液车间,成为公司优秀的中层干部之一。(陈尚高)

  案例点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优点,并给他们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和空间,并要不断跟进和激励,才能成就一个人才。(陈尚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肖新良,一名湘江汉子,2003年11月15日进入合成树脂车间做一名投料工,2005年5月到东山工业园合成树脂车间担任甲班的台上投料组组长至今。6年多来,肖新良虚心学习各种技能和管理技巧,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员工,为华峰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肖新良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在树脂车间时,产品全部都是湿法品种,一共有十来种产品。为了快速的掌握生产的流程,他每天把原料的名称、做什么品种需要什么原料、有哪些步骤、如何操作等用本子记起来,半个多月不到他基本上已经可以独立操作了。他还把这种方法教给后来的同事,使新员工对生产流程能更快的掌握,甚至有好多的老员工也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合成树脂车间这一优秀团队的一员,肖新良的“工作记事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作为一名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基层管理员,记事的方法不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学习新知识的来源,正因为肖新良时刻纪事的习惯,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常常触类旁通,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这样被他发现了。(薛行林)

  案例点评:普通的员工,平凡的岗位。简单的方法,却让他在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或许他只是想用他自己的方式朴实地工作,却无意中引导了许多后来者。好的方式方法,让很多普通的工作显得那么容易,却又那么不平凡。(薛行林)

  华峰产品,我们要了

  1998年,时任营销副总的段伟东来到国内最大的树脂用户温州人造革有限公司拜访,经过一番说服,对方决定先试用2吨产品,然而,产品试用当天就出现了问题。温州人造革来电"你们产品耐温指标不达标,请求退货。"段伟东心想:"产品出厂前是经过严格检验的,怎么会出现问题,会不会客户操作失误造成的"。带着疑问,段伟东询问了公司发送本批产品的生产质检流程和性能参数,胸有成竹却心急火燎地赶到了温州人造革公司。

  在交流中,了解到客户试用产品的相关情况后,段伟东放下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我们的产品绝对没有问题!再做一次试用,如果有问题一切损失由华峰负责。"温州人造革工作人员被华峰人独有的自信深深触动,决定再给华峰一次机会。带着这份自信,从这天早上10点至次日凌晨3点,华峰营销员与技术员连续15个小时守在客户生产车间,废寝忘食,协助客户协调生产。这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令许多温州人造革员工感叹不已。

  早上8点,段伟东迫不及待地拿着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以及生产工艺记录敲开温州人造革公司董事长孙福荣办公室的门。听完了汇报之后,孙福荣望着那略带疲态,却依然炯炯有神的双眼,紧紧地握住段伟东的手,坚定地说:"华峰产品,我们要了。"(金国)

    案例点评:自信彰显魅力,自信更来自实力。段伟东"掷地有声话语"的底气和豪气来自于"打铁需要自身硬",来自于华峰始终坚守"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方针和"宁可损失千万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的质量理念。(一舟)

  1公斤的重量

  作为一个工艺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和职责就是准确、高效、有序、规范地完成生产投料任务。刚开始工作的我并没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后来发生了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才让我彻底领悟到"责任"两字的涵义。

  那天,一切如常,我出去投料,向17号反应釜投加71公斤EG。走到釜前,投料工人已经将装有EG的桶放在了校准完毕的台秤上,投料单上记下了毛重89公斤,净重70公斤,皮重19公斤。脑袋"嗡"的一声陷入了混乱。只差1公斤,重来还是放弃?空气似乎有些闷热,夏天的高温让车间像烤炉一样,刺眼的阳光毫不留情的照射在车间内。

  "投,倒光。"我没有选择让投料工再备,或者因为心中那么点侥幸,好像好运会一直站在我身边。空桶被摆放于台秤上,安稳的模样像在讥讽我脸上的无助:空桶19公斤。我与好运无缘,这就是现实。"合上釜盖,算了。"心里头早被阳光晒出了烦躁,我转身想回控制室。

  "等下,还差1公斤呢,我去给你备来,这可少不得。"胳膊上传来的力量让我停下行进的步伐,那位投料工人熟悉的声音让我回头迎上认真的眼神。看着投料工转身去备那1公斤的料,他的灰色工作服已经湿透。我的眼睛模糊,从此我再也不敢差不多投料了。

  "1公斤",真的好重! (欧阳山)

    案例点评:做一名合格的华峰人,在进入公司的那一刻身上就已经背负了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与华峰的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每位华峰人都要履行好属于自己的岗位责任,哪怕它只有"1公斤"。(金国)

  抢险堵漏,分秒必争

  2010年7月9日早上5点50分,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在华峰国际项目现场执行夜间基坑安全检查的喻小平又戴上安全帽,起身准备下工地,检查基坑和周边情况。

  这个活,他要从晚上7点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基本上每隔一小时下一次基坑。因为项目所在钱江新城核心区明文规定,大型运输车辆只能夜间通行。所以,华峰国际商务中心16米深基坑、近26万方的土方挖掘与运输只能在夜间进行。

  一整晚巡检,人难免疲倦。喻小平舒展了下身体,振作精神。站在二楼栏杆上他先环视了下整个基坑,数月巡视养成的习惯让他格外的眼尖。这会儿,他一眼望见基坑兴业路四季路转角有一处明显渗水,四十米开外也能看出带着泥沙的浑水不断往外流。经验告诉他,透水时间大概在早上5点40分左右,此时诺大的基坑内还空无一人。深谙《土方开挖应急预案》的他,一边快步下基坑小跑向渗水点,一边迅速拨通了桩基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电话:“现场出现透水事件,请你们马上安排现场应急工人进行抢险处理!”接着又拨通现场土建主管鲍晓军的电话:“鲍工,现场兴业路四季路转角处有渗水,我刚通知大成马上到渗水点去!”

  挂完电话,施工总包单位项目经理马兴良和另一施工员也已闻讯赶到现场。情况紧急,三人马上跳进泥水中,马经理拿起模板去堵透水孔,喻小平和施工员迅速拿起应急编织袋往里面装泥沙,争分夺秒开始堵漏。十分钟后,总包和桩基单位应急抢险工人在他们的现场指挥下组织起有序的抢险堵漏工作。7点不到,公司总工郑良和工程部土建主管鲍工也赶到现场,布置后续堵漏和外部安全维护方案。整个抢险堵漏工作从早上6点持续到9点多,基坑透水得到有效处理。由于发现和处理及时,现场才未发生路面下沉甚至基坑塌方等严重事故,施工安全和进度得以保障。(胡金)

  案例点评:有人说,生活中要应付的并不都是翻天覆地的变故或者天灾人祸,而是琐碎、细密、持续的问题,而正是这些最消磨人的精力和热情。项目现场管理就是这样,看似简单,其实是对精力、耐性、责任心的巨大考验,而夜间值班任务尤为艰巨。这种责任心是华峰国际项目部所有成员共有的特性。诚如喻小平所说,这份表扬虽然落在我身上,其实是给每个人的,那天现场无论谁值班,都会让事故得到及时处理。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华峰国际建成钱江新城内的高品质标杆建筑!(胡金)

  忙“充电”的高管

  有人说一家企业的高管总是很忙碌,没有时间学习。但是华峰的高管层是个例外,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负责华峰进出口贸易的副总经理葛晟鹏就是其中之一。

  葛晟鹏来自杭州,1997年进入华峰开始外贸生涯。葛晟鹏善于在业务中学习,在与国际供应商进行业务往来过程中,不断学习跨国公司的优点,并应用到自己工作中,同时也身体力行推进公司整体管理提升。2007年随着葛晟鹏升为副总经理,加上公司外贸业务的迅猛增加,工作更加紧张,一个月有半个月出差在外。2007年9月份,葛晟鹏参加了华峰集团首期管理团队培训班,不管工作有多忙,他总是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经常早上凌晨或深夜赶回公司参加培训。经过辛勤的努力,在严格的培训考核中,葛晟鹏成为班级三位优秀学员之一。

  在平时没有出差的时间里,葛晟鹏办公室的灯一直会亮到晚上9点多。有同事问他身为高管了为什么还这么经常加班,葛晟鹏幽默地说:"我与你们不一样啊,我从杭州过来瑞安工作,时间成本本来就高,所以需要比你们更勤奋啊。"(陈尚高)

  案例点评:你可以决绝学习,可你的竞争对手不会。学习力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因此,提高学习能力、成为已经学习型员工是每个领导者的基本要求。(陈尚高)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